「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拿學位,而是引導學生替自己創造幸福生活。」 最近很榮幸可以頻繁與來自不同背景的教育者們接觸,不禁讓我反思自己從小到大的求學歷程,以及從事英文教學四年多以來的心得。 我腦中有好多的想法,有感動、有熱情,也有惋惜。 希望可以透過文字的紀錄,將這些感受保存下來。 / 去年暑假開始,我有幸受老師的邀請,成為「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一份子。 後來,我與台中一家在地深耕27年的英語學校有了連結。創辦人是一位商科背景的女士,為了提供女兒全美語的學習環境,她創立這所全台中第一間全英語的補習班,甚至親自接洽位於南非開普頓「蒙特梭利完全中學」,展開這長達20年的姐妹校情緣。 最後是讓我寫下這篇文章最重要的緣分—「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李吉仁教授的演講。 演講之前,我總會不定時惋惜著台灣的教育,無論是升學至上的大考制度,資源分配不均的城鄉差距,抑或是總放錯重點的外語教學。 但想到自己也沒能力改變什麼,只好繼續在自己的小小天地裡默默耕耘著。 然而,在教授的兩小時演講中,我彷彿看見了一道曙光。 批判的人永遠不嫌多,但真正試著解決問題的人可謂非常難得。 「誠致教育基金會」的成立宗旨是:「提供孩子公平、發展天賦的舞台」。 他們與其他兩間非營利組織,透過完整的師資培訓、資源共享,以及網際網路,達到素養教學的目的,引導孩子創造幸福的生活。 演講結束後至今已經一個月,我的感動不減反增。其中最有感的就是教育理念。 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考上頂大,而是引導學生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只是這樣的目的,又該如何實踐呢? 答案是:「培養品格、公民、溝通、批判思考力,以及創造力。」 只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孩子終有一天會明白自己的長處在哪裡,而自己嚮往的幸福生活又是什麼模樣,並且積極努力去創造這樣的理想生活。 當我們有了明確目標,學習怎麼還會是件痛苦的事呢? 接著,教授分享到,這樣的教育目的又該如何被實踐? 答案是:「專題導向、文化回應、個人化、社交情緒、品格教育。」 / 回到開頭的主軸,我反思了從小到大的求學歷程。 我想很多看我長大的長輩或與我熟或不熟悉的同學們可能會把我現在的理想生活歸功於大學畢業後赴英留學的經歷,而我也不避諱地告訴大家,我也曾經這麼認為過,然而事情的答案永遠不可能只有一個原因。 很多人對我的印象應該都停留在成績不好,很愛玩私立高職畢業的普通學生,而我確實也真的是非常不擅長考試,討厭背東西,專注力極差的一個人。 不管大人用什麼方法軟硬兼施要我好好唸書,我總是不懂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只是很幸運地,高中唸了我喜歡的英文科,順利考進國立科大。原以為我的人生巔峰大概就是這樣了,沒想到往後的每個選擇都讓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精彩。 這場演講讓我徹底去回憶我從小到大,不唸書到底都在做什麼? 於是我終於想起了一些很有趣的經歷。 撇除考試成績來說的話,其實我的成績並不是一直都這麼差的。 (順帶一提,我國小一二年級也都是前三名模範生😂) 猶然記得小學一年級因為很喜歡小紅帽這個故事,英文老師就用英文講給我們聽,後來我母親半哄半騙地幫我報名全校性的英語說故事比賽,與高年級的學長姐競爭。那時候我可能連英文單字都不會拼,但在老師的協助下,就這樣練習到比賽當天。至今我都記得,在台上我邊思考故事走向,邊在腦中翻譯,完成了那場尷尬的比賽。 三年級開始接觸了自然科後,我的成績瞬間一落千丈,對於學習完全失去熱忱。但我記得那年的端午節,老師指派了一份作業,要我們去圖書館找資料,並且做一份關於端午節的小書。我去圖書館借了兩本書,不知道去哪裡找到印表機把書裡的重點剪剪貼貼到我的作品上,邊畫圖邊用自己的方式把端午節的由來做成一本小冊。我猜這個部分連我父母都不知道,因為我也是兩個禮拜前才想起來的。 五六年級時,我成績仍然不是很理想。 也是前陣子我腦中才飄過其實自己從小就很享受從玩樂中學習,也熱愛從完成作品中找到答案的特質。 像是我在某一天看到一份傳單,是關於週末的英文活動體驗營,我邀請了當時最好的姐妹和我一起去參加。 整場活動我玩得最認真,也很投入在哥哥姊姊們設計的活動裡。 國高中時期因為升學壓力,我記不起自己有什麼特別的經歷,但我記得大學後的作業,只要是考試以外的專案或活動,我都會很認真也很用心地完成。現在回想起來真的都是心流的感覺啊! /// 我曾在換日線的專欄提過,因為我從來就不會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所以對於學習特別消極,也從未設想過自己的未來也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 但當我到海外求學,踏入教育領域後我才了解,原來不是我不夠聰明,只是不適合台灣的教育體制。 當我了解到這一點時,我更可以沒有框架與設限地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以及過想過的人生,也體認到自己儼然是幸運的孩子。 艾米路成立的宗旨之一,也是希望可以協助那些還沒找到適合自己舞台的學生,提供他們不一樣的學習環境,讓大家了解到,其實每個人都是有選擇、每個個體也都是有其價值與意義的。
華威校友會演講—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反思求學歷程與教學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拿學位,而是引導學生替自己創造幸福生活。」
最近很榮幸可以頻繁與來自不同背景的教育者們接觸,不禁讓我反思自己從小到大的求學歷程,以及從事英文教學四年多以來的心得。
我腦中有好多的想法,有感動、有熱情,也有惋惜。
希望可以透過文字的紀錄,將這些感受保存下來。
/
去年暑假開始,我有幸受老師的邀請,成為「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一份子。
後來,我與台中一家在地深耕27年的英語學校有了連結。創辦人是一位商科背景的女士,為了提供女兒全美語的學習環境,她創立這所全台中第一間全英語的補習班,甚至親自接洽位於南非開普頓「蒙特梭利完全中學」,展開這長達20年的姐妹校情緣。
最後是讓我寫下這篇文章最重要的緣分—「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李吉仁教授的演講。
演講之前,我總會不定時惋惜著台灣的教育,無論是升學至上的大考制度,資源分配不均的城鄉差距,抑或是總放錯重點的外語教學。
但想到自己也沒能力改變什麼,只好繼續在自己的小小天地裡默默耕耘著。
然而,在教授的兩小時演講中,我彷彿看見了一道曙光。
批判的人永遠不嫌多,但真正試著解決問題的人可謂非常難得。
「誠致教育基金會」的成立宗旨是:「提供孩子公平、發展天賦的舞台」。
他們與其他兩間非營利組織,透過完整的師資培訓、資源共享,以及網際網路,達到素養教學的目的,引導孩子創造幸福的生活。
演講結束後至今已經一個月,我的感動不減反增。其中最有感的就是教育理念。
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考上頂大,而是引導學生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只是這樣的目的,又該如何實踐呢?
答案是:「培養品格、公民、溝通、批判思考力,以及創造力。」
只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孩子終有一天會明白自己的長處在哪裡,而自己嚮往的幸福生活又是什麼模樣,並且積極努力去創造這樣的理想生活。
當我們有了明確目標,學習怎麼還會是件痛苦的事呢?
接著,教授分享到,這樣的教育目的又該如何被實踐?
答案是:「專題導向、文化回應、個人化、社交情緒、品格教育。」
/
回到開頭的主軸,我反思了從小到大的求學歷程。
我想很多看我長大的長輩或與我熟或不熟悉的同學們可能會把我現在的理想生活歸功於大學畢業後赴英留學的經歷,而我也不避諱地告訴大家,我也曾經這麼認為過,然而事情的答案永遠不可能只有一個原因。
很多人對我的印象應該都停留在成績不好,很愛玩私立高職畢業的普通學生,而我確實也真的是非常不擅長考試,討厭背東西,專注力極差的一個人。
不管大人用什麼方法軟硬兼施要我好好唸書,我總是不懂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只是很幸運地,高中唸了我喜歡的英文科,順利考進國立科大。原以為我的人生巔峰大概就是這樣了,沒想到往後的每個選擇都讓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精彩。
這場演講讓我徹底去回憶我從小到大,不唸書到底都在做什麼?
於是我終於想起了一些很有趣的經歷。
撇除考試成績來說的話,其實我的成績並不是一直都這麼差的。
(順帶一提,我國小一二年級也都是前三名模範生😂)
猶然記得小學一年級因為很喜歡小紅帽這個故事,英文老師就用英文講給我們聽,後來我母親半哄半騙地幫我報名全校性的英語說故事比賽,與高年級的學長姐競爭。那時候我可能連英文單字都不會拼,但在老師的協助下,就這樣練習到比賽當天。至今我都記得,在台上我邊思考故事走向,邊在腦中翻譯,完成了那場尷尬的比賽。
三年級開始接觸了自然科後,我的成績瞬間一落千丈,對於學習完全失去熱忱。但我記得那年的端午節,老師指派了一份作業,要我們去圖書館找資料,並且做一份關於端午節的小書。我去圖書館借了兩本書,不知道去哪裡找到印表機把書裡的重點剪剪貼貼到我的作品上,邊畫圖邊用自己的方式把端午節的由來做成一本小冊。我猜這個部分連我父母都不知道,因為我也是兩個禮拜前才想起來的。
五六年級時,我成績仍然不是很理想。
也是前陣子我腦中才飄過其實自己從小就很享受從玩樂中學習,也熱愛從完成作品中找到答案的特質。
像是我在某一天看到一份傳單,是關於週末的英文活動體驗營,我邀請了當時最好的姐妹和我一起去參加。
整場活動我玩得最認真,也很投入在哥哥姊姊們設計的活動裡。
國高中時期因為升學壓力,我記不起自己有什麼特別的經歷,但我記得大學後的作業,只要是考試以外的專案或活動,我都會很認真也很用心地完成。現在回想起來真的都是心流的感覺啊!
///
我曾在換日線的專欄提過,因為我從來就不會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所以對於學習特別消極,也從未設想過自己的未來也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
但當我到海外求學,踏入教育領域後我才了解,原來不是我不夠聰明,只是不適合台灣的教育體制。
當我了解到這一點時,我更可以沒有框架與設限地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以及過想過的人生,也體認到自己儼然是幸運的孩子。
艾米路成立的宗旨之一,也是希望可以協助那些還沒找到適合自己舞台的學生,提供他們不一樣的學習環境,讓大家了解到,其實每個人都是有選擇、每個個體也都是有其價值與意義的。
Related Posts
如何學好外語?輸入輸出缺一不可!
明明小時候我們背了那麼多單字,也上了很多英文課,為什麼我還是無法好好用英文溝通? 這是很多學生常遇到的問題。 …
艾米路季刊 — 2023 Winter Q4
2024 Q2 季刊|堅持與創新 Determination and Innovation
2024 Q1 季刊|目標與潛力 Aims and Potential